厦门网讯(厦门晚报记者 易云霆)本月初,深田小学、演武小学、莲前小学等13所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正式对外开放,市民健身又添新去处。
从2018年首批试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以来,共有多少市民注册?多少人进校健身?市民进校健身的体验感如何?记者从市体育局获悉,从首批试点学校开放以来,目前共有近80万名市民注册,累计超500万人次进校健身。
市体育局介绍,为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,积极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,厦门始终坚持以小开放促进大融合,率先探索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工作模式,不断完善制度机制,逐步形成“有政策、有规划、有平台、有经费、有保险”的“厦门经验”。
全面摸排有序推进 开放学校达157所
13所学校新加入体育场地开放的行列,至此,全市开放校园数达到157所。
相较于其他城市而言,厦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更加注重顶层设计,突出系统性和规范性。市体育局摸排全市中小学校,梳理出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,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,有序推进开放。在最新开放的13所学校中,就有5所为新开办学校⚡️。
我市还推动乡村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,今年新增9所乡村学校体育场地对市民开放,补充了乡村体育场地,带动乡村全民健身氛围,不断提升乡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,积极构建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新局面。
场地改造设备安装等 今年已投入近500万元
今年,全市共投入近500万元用于本年度计划开放学校的场地改造、硬件设施设备安装工作。同时,在已出台的工作方案基础上,聚焦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堵点难点问题,制定新的管理办法,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机制,细化工作举措。
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士 注册人数已超3800人✌️
我市在全国率先允许外地来厦群众、港澳台同胞、外籍人士注册进校健身,享受同等公共体育服务。港澳居民居住证、台湾居民居住证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等证件,均可注册“厦门i健身”平台☀️。目前,平台注册的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士已超过3800人。
55周岁以上 预约一次即可免预约入场✈️
为帮助老年朋友进校健身,全市各学校均提供适老化服务,为老年人提供现场帮扶服务、线上指引服务,形成了55周岁以上的市民仅需预约一次即可免预约入场的白名单机制。
市民体验
“进校健身很方便,重庆的朋友好羡慕”
人物:何女士 预约学校:厦门外国语学校瑞景分校、瑞景小学
“今天因为风大,我们选择到住家附近的厦门外国语学校瑞景分校操场慢跑。不得不为厦门的全民健身决策点赞啊,一百多所学校的操场对社会开放。只要下载‘厦门i健身’平台,就可以预约时间,选择你想到的学校操场去运动。学校场地开放的‘厦门方案’,还获得了《人民日报》的点赞!”近日,运动达人何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发文,为厦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点赞,她的这段文字在朋友圈也同样获得了众多好友的点赞。
已经退休的何女士和她的丈夫都是慢跑爱好者。何女士称,自己能一口气跑个六七公里,日常经常跟随跑团到公园和东坪山水库等地跑步。在学校陆续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后,家住瑞景公园的她,经常到小区周边的厦门外国语学校瑞景分校和瑞景小学锻炼。
预约进校健身是否方便?何女士说:“非常方便♻️!平台设置也非常适合老年人操作。预约好进校时间后,在校门口刷脸即可进校。”另外,预约进校人员每年要买一份10元的保险,她认为这是应该的,如果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,风险可由保险承担,无需由学校承担☢️。
何女士对记者说,厦门岛内寸土寸金,活动场所有限,开放学校场地设施,对老百姓真是福音,每次进学校健身,看到父母带着孩子来,看到大家打球、跑步的画面,很温馨,那种场面让你想到这就是美丽厦门,必须要给厦门市体育局点赞。
何女士老家在重庆,她说,自己在朋友圈发了进学校健身的消息后,重庆的朋友可羡慕了,他们说:“厦门市政府真是太亲民了,厦门老百姓太幸福了⭐️!”
“有这么一个健身场所,真是太满意了”
人物:郑长华 预约学校:双十中学
“真是太方便了!感谢政府对市民开放学校体育设施,让我们不再窝在家里。”今年69岁的郑长华女士家住鸿山二期,这里是老市区,小区活动空间小,家里的小孩闹着要出去玩,找不到合适的休闲健身场所,到外头去汽车来来往往,不方便也不安全。自从两年前小区隔壁的双十中学镇海校区对社会开放体育设施后,小区居民休闲健身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。
郑长华对记者说,双十中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分为两个时间段,分别是晚上7点半到8点半和晚上8点半到9点半。她认为这样的安排非常合理,一般老年人会在第一个时间段预约进校健身,年轻人会晚一些进校,这样正好错峰进校,避免扎堆。
郑长华说,只要晚上没有事,她几乎每天都到双十中学操场上健身☑️。如果白天事太多,晚上就到操场上走一走;如果白天清闲,晚上就选择慢跑。“感谢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,对我们老市区的居民来说,有这么一个健身场所,真是太满意了!”郑长华说道。
动向
拟组织志愿服务队 指导市民科学健身